利率與匯率的原理是基于利率平價理論。兩個國家貨幣分別是A和B,兌換比例是1,再假設A貨幣所在國利率為2%,B貨幣所在國利率為4%,如果以目前英國國債利率-0.003%(三年國債),而美國國債利率卻是在0~0.25%,24,到了如今英鎊兌美國也是1。
1、匯率和利率的關系是什么?
利率與匯率的原理是基于利率平價理論。資本是逐利的,利差會帶來跨境資本流動,而資本的利差套利活動會改變貨幣供需,而貨幣的供需則會改變匯率,比如:兩個國家貨幣分別是A和B,兌換比例是1:2。再假設A貨幣所在國利率為2%,B貨幣所在國利率為4%,在不考慮其他因素前提下,資本會怎么流動呢?借入A貨幣100單位,兌換成200單位的B貨幣,然后存在B國,1年后獲得208單位的B,然后再兌換回A貨幣,獲得104單位的A,歸還102單位后,凈賺2單位的A。
可以看出,如果兩國存在利差,則B貨幣的需求會遠大于A貨幣,如果市場是完全高效,則會促進A、B國的匯率發(fā)生改變,A、B的匯率將最終趨向于102單位的A=208單位的B,,剛好消除無風險套利,所以說理論上,凡是處于不平衡狀態(tài)的利率和匯率,都存在套利機會,但在實際情況中這種套利機會不可能是無風險套利。說到套利,就不得不提到利差,
中美利差與中美匯率的關系一直備受關注,但很多人會將人民幣升貶值歸結(jié)于利差原因,我認為這是比較片面的。按照利率平價理論,中美利差擴大,資本向中國凈流入,人民幣對美元有升值壓力;中美利差縮小,套利空間減少,資本向更發(fā)達經(jīng)濟體流動,人民幣對美元有貶值壓力,可事實并非如此,數(shù)據(jù)說話:結(jié)論:近三年以來的中美利差和中美匯率的關系基本與利率平價理論無關。
這又該如何解釋呢?根據(jù)經(jīng)濟學中的“不可能三角理論”,即匯率穩(wěn)定(固定匯率制)、貨幣政策獨立(利率變化)與資本自由流動三者中只能選擇兩者,而資本自由流動其實更像是一個結(jié)果,因此任何一個經(jīng)濟體,都需要在貨幣政策獨立和固定匯率制之間進行兩難選擇。對于小經(jīng)濟體而言,比如香港,港幣跟著美元走,基本放棄了貨幣政策獨立性,而像大陸這么龐大的經(jīng)濟體是不可能拱手將貨幣主權(quán)讓出,但這里在保持貨幣政策的獨立的同時,又要考慮國際地位,允許匯率市場化的雙向波動,保持國際資本的進出,
因此從這方面來看,利率與匯率的關系似乎被淡化了許多,但這并不是說該理論已經(jīng)不適用,但至少在中美之間已經(jīng)不適用。而真正影響匯率的不是別的,正是國家之間的基本面差異,每個經(jīng)濟體的運行趨勢不可能完全相同,所以貨幣政策的分歧是必然的,比如說已經(jīng)崛起的歐元,歐美之間的貨幣政策早已出現(xiàn)分歧。所以說將中美利差與中美匯率相提并論還是有一定缺陷的,中國貨幣政策根本沒有必要一定與美國的節(jié)奏一樣,尤其是在兩國經(jīng)濟增長出現(xiàn)差異時,如果刻意保持利差與匯率的關系,那么就很有可能走出與利率平價理論完全不同的走勢,
2、有些人放著正利率的美債不買,卻購買負利率的英債,是什么目的?
投資盈利不是簡單地看利率多少?而是要看利率的同時,再看未來到期的匯差。如果以目前英國國債利率-0.003%(三年國債),而美國國債利率卻是在0~0.25%,那么兩者之間的差距也是可以幾乎忽略不計。投資英鎊而不投資美元主要還是看中英鎊未來幾年的增值空間比美元大,或者貶值趨勢比美元小,其實從疫情爆發(fā)以來的這幾個月里,英鎊兌美元的匯率還是比較穩(wěn)定,從3月底的英鎊兌美國為1:1.24,到了如今英鎊兌美國也是1:1.21,英鎊的貶值幅度只有2.5%。
假如在三年后英鎊兌美元達到了1:1.4,那么三年增值了15.7%,即便換回了美元也可以年收益率達到了5%,這就是一場投資賭局,在如今的美元量化寬松政策不斷推動下,再加上美國的疫情越發(fā)嚴重,不僅位居全球第一,而且還很難預測后期的變化情況。這就是讓投資人在兩者之間做一個賭注,要是有人看好美國國債,自然就會有人看好英國國債,否則美國國債的0~0.25%利率下無人購買,英國國債在負利率下更加沒有人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