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出生率低,是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是我國的結(jié)婚率也在下降。尤其是2020年,據(jù)國家統(tǒng)計局公布的數(shù)據(jù)顯示,人口出生率僅為8.52%,創(chuàng)下了40年以來的新低,首次跌破10%,與結(jié)婚率下降相伴的是未婚同居人數(shù)不斷增加,與出生率下降相伴的是人工流產(chǎn)率的居高不下。
1、現(xiàn)在出生率越來越低,以后的養(yǎng)老怎么辦?
靠養(yǎng)兒防老這種思想過時了,這是過去的傳統(tǒng)思想,不太適合于今天了。記得在過去那個年代,70年代末吧,那時候我才八九歲,生活在老家農(nóng)村,像我們家三個孩子的這算少的,大多數(shù)家庭都在四五個以上。就算那時候的房子便宜,蓋一棟房子也得幾百塊上千了,我是七一年出生的,我在1982年之前,住在兩間低矮的泥巴屋里,也叫土坯房,本來是三間的,另一間最西邊那間我奶奶住著,后面沒有窗戶,房子的地面低于天井,老家稱院子為天井,我媽提起這事就覺著不可思議,房子地面竟然低于院子,下大雨還往里進水。
當時村里大多都是這樣的房子,新結(jié)婚的,也是土坯房,只不過蓋得更高更寬一些罷了,有的在后面還設(shè)計了小窗戶,1982年的秋天,我家花1300買了大隊部的三間房子,當時是村里最氣派的,前后都有大窗戶,地基是大青石的,房檐還有瓦,院子特別大,西邊還有一間廂房,當時是村里的衛(wèi)生室,記得以前好像知青在里面住過。本來是六間連在一起的,東邊另三間被劉文麗老師買去了,劉文麗和范相樹兩口子本身就是知青,后來知青大返城,兩口子沒有回濟南,
我媽經(jīng)??溥@兩口子了不起,(前幾年,我爸告訴我說,范相樹不在了,去世了。后來退休以后,好像也回到濟南了,)他們兩口子都是第一批知青,后來留在村里任教。我媽是遠嫁過去的,當年我父親在煙臺當兵,我媽在煙臺這邊當老師,我媽認識我爸的時候,當時我爸準備提干,在部隊表現(xiàn)挺好的,也算是個紅人,吹拉彈唱樣樣精通,京劇唱的也非常棒,還扮演過楊子榮,可是后來因為唯成分論,經(jīng)過上級調(diào)查,我的四爺,也就是我父親的四叔,當年參加國軍,49年跑臺灣去了,被認定為有海外關(guān)系,而且還弄了個下落不明,因此提干泡湯了,
于是我姥姥開始反對了,說既然他不能提干了,還跑那么遠跟他去農(nóng)村遭那個罪干什么?我媽不聽勸告,不顧我姥的堅決反對,毅然決然的嫁給了我爸。我爸退伍后,安排在了陶瓷廠當工人,是正式工人,陶瓷廠里面有一個特別大的磚窯,像城墻一樣特別高,我爸負責帶領(lǐng)一群臨時工燒磚燒瓦,陶瓷廠離我家20多里路,小時候我爸還騎大金鹿自行車帶我去過好幾次,我還在磚窯上面用鐵絲穿上地瓜,掛在圓洞上面烤,掛好以后再把鐵蓋蓋上,一會就烤熟了,而且烤得非常均勻,
磚窯上面布滿了好多籃球大小的圓洞,是往里填煤的,上面都有鐵蓋,圓圓的,就像以前那種火爐蓋。我媽在村里當老師,跟劉文麗是同事,所以家庭條件比其他沒有經(jīng)濟來源的要好很多,盡管這樣,1300在當時屬于天文數(shù)字,也是先交了一個首付,后來慢慢還上了。大隊的房子之所以要賣,那是因為實行單干以后,有些集體房子變成倉庫了,沒什么利用價值了,
記得1988年還是哪一年的我回老家一趟,村里有個別人已經(jīng)蓋起三間大瓦房了,土坯房已經(jīng)迎接不了新娘了。大瓦房至少也得幾千塊吧,而且后來越蓋越氣派,還有上萬的,那么家里兒子多的,父母壓力越來越大了。就算是后來建起蔬菜大棚了,掙那幾個錢也不夠給兒子蓋房的,因為需求越來越大了,后來別的沒學(xué)會,都學(xué)會攀比了,你說這不愁人嗎?而且在廣大農(nóng)村,沒有退休一說,甚至于有好多老人家都六七十歲了,還在地里干活,偶爾看到80多歲的你也不必感到大驚小怪的,這很正常,
再說在我的印象當中,兒女多的家庭還真不一定孝順,不是爭先恐后的養(yǎng)老人,而是好多都在推卸責任,甚至就像躲瘟疫一樣,你說這還了得?生了一群白眼狼,有了老婆忘了娘。不管怎樣,以前生那么多孩子,至少沒有啃老族,現(xiàn)在一個孩子在家啃老的有的是,如果生兩個不爭氣的,都在家里啃老,請問你這把老骨頭夠他們啃的嗎?甚至兒子啃完了孫子啃,說句不中聽的,有這些錢給自己養(yǎng)兩次老都夠了。